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原创天地
滹沱河畔的“赶考”——保阜公司西柏坡红色之旅散记
作 者:闫红英
来 源:白合收费站
添加时间:2025-11-03

2025年10月30日上午九点,大巴驶出石家庄平山县柏里乡时,雾色像一匹被风掀动的灰纱,把城市与田野隔开。车厢里,保阜公司的多名学员安静得出奇,有人看着手机。有人反复摩挲胸前的党员徽章。此行目的地——西柏坡,一个被太行山臂弯轻轻揽住的村庄,却曾在七十四年前发出震彻中国的雷霆。  

车过平山,柏坡岭上的纪念馆在秋阳下像一方卧碑。我们踩着石阶缓缓上行,脚步声与心跳声混在一处。广场中央,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八枚鎏金大字亮得晃眼,仿佛替历史打开一道门缝,让1948年的风穿堂而过。  

走进中央旧址,泥土墙、茅草顶、纸糊窗,低矮得几乎要俯身。可就在这几间“伸手能够着天”的小平房里,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布好了三大战役的棋局。作战室不过九平方米,墙上仍挂着那张被红蓝铅笔反复圈画的中国地图。讲解员说,当年电台“嘀嗒”一声,前线就要倒下一片森林;408封电报,把辽沈、淮海、平津的炮声串成了共和国诞生的礼炮。我伸手触碰桌面,粗糙的木纹像闪电,把一种叫作“信念”的电流输进掌心。  

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,全体学员围成半圆,重温入党誓词。屋脊上残存的弹孔漏下一束光,正好落在高举的拳头上。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“两个务必”为何被写进党章——它不仅是纪律,更是把自己放在人民目光下的自觉。  

我们沿滹沱河廊道徒步。水面像一条被风抖开的绸,倒映着太行山火一样的枫叶。我想起资料里的一句话:西柏坡的“坡”,是地理的坡度,更是精神的坡度;从仰望到俯瞰,从苦难到辉煌,只隔了短短十个月,却耗尽了几代人的心血。  

我在微信上写下“今日我辈来此,不是为拍一张红墙下的合影,而是为把‘赶考’二字带回保定,写进每一次收费站的微笑、每一张通行证的签发、每一次暴雨夜的巡查。”我望向窗外,滹沱河像一条被拉长的省略号,把西柏坡的昨天与保阜的明天悄悄连接。  

车回到宾馆,我们知道,从“新中国从这里走出”到“新征程从这里出发”,只有一程心路的距离。而这段距离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,把星火揣进怀里,把脚印留给后来人。  

(点击数:24)
上一篇:已经是第一篇
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